一个在历史上以交通不便著称信通配资,背负着很重的重工业包袱、城乡差距明显的城市,如何建设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4月21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从自身经历出发,向200余名外宾代表讲述了他们的重庆故事,解读城市的“发展密码”。
对创业者郑道勤而言,企业发展与政策支持制造业升级密不可分,借由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丰富,他的企业迅速崛起,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在交巡警徐龙看来,数字技术应用是破解城市拥堵难题的“钥匙”,智慧城市也是更具效率和更宜居的城市。
1分钟检测1台新车
30秒完成1万个零部件的检测,不到1分钟下线检测1台新车,关键的制造工艺实现100%自动化……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重庆中科摇橹船公司的这一智能检测技术,已在全国新能源车企中全面推广使用,也成为重庆新技术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四年前,郑道勤是一名寻找人工智能项目落地的年轻创业者,彼时,重庆开始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希望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给人工智能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2020年12月,郑道勤创办了公司,起步阶段有技术没有资金,好在政府设立了创投基金扶持体系,郑道勤顺利拿到了启动资金360万元,完成了技术的产品化。
有产品没客户怎么办?郑道勤回忆,“政府就承担起牵线搭桥的角色,帮我们敲开有意向企业打开,介绍推动我们进入大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员工生活出行不方便,政府就提供了温馨舒适的人才公寓,并且贴心增开夜间公交线路,让大家安心落户、踏实创业。”
2023年信通配资,重庆开始大力推动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智能制造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客户找到了郑道勤,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
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明星产品赛力斯问界M9也是郑道勤公司的客户,超级工厂有300多个工位要完成数万个零部件的组装,零部件安装的顺序、型号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如依靠人管理难免会出错。
为此,郑道勤的公司创新性运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它部署了国内首条全流程、全场景、全在线智能视觉质检线,30秒完成1万个零部件的检测,不到1分钟下线检测1台新车,关键的制造工艺实现100%自动化,这成为全国的标杆案例,目前已在全国新能源车企中全面推广使用。
“随着重庆制造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我们公司中科摇橹船也从市级创新型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规模四年实现了超10倍的增长。”郑道勤说,展望未来,希望让摇橹船等一批创新性公司驶向中国制造下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星辰大海。
参会的斯里兰卡人民解放阵线议员穆罕默杜·阿卡姆·穆罕默杜·伊利亚斯认为,中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非常先进发达,这一产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未来也有望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社区工作者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交通拥堵是全球都面临的大城市病,拥有3000万人口的重庆,通过数字技术,让城市治理更智能,也让城市交通运转更高效。
重庆交巡警徐龙对此深有体会,2014年,徐龙曾在重庆最大的商圈——解放碑商圈临江门交通港亭执勤。每天来自11个方向的车流在这里汇流,让这里异常拥堵,严重时通过需要半小时,车流长达数公里。
2023年4月信通配资,数字重庆建设启动,徐龙进入工作专班,负责开发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体系。工作专班整合了6800公里城市道路,3400个路口,2900组信号灯等交通要素,通过潮汐车道、定向车道、可变车道等精细管控措施,实现了交通智慧管理。
如今,临江门路口即使车流量比十年前翻了一倍,但交通却更有序。令徐龙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国庆节早上7点刚过,高速公路出城方向车流量激增,达到每小时5800辆,比平时多了近1倍,交通智能管理应用马上做出反应,向指挥中心发出预警预案,自动调整周边道路信号灯时长,疏导上高速的车流,通过交警队指挥与导航软件联动,向车主推送避堵推荐线路。当天虽然出行的车辆虽然比往年多了5万辆,但拥堵时间反而下降了1个多小时。
徐龙说,像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人口密集、地形复杂,连导航都会迷路。智慧交通为破解超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让城市更有效率,更为宜居。
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社区工作者陈莉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陈莉的工作是服务所在社区的900多居民,2023年刚工作时,她每天走街串巷,步数超过3万步。社区老人占1/3,其中不少是独居老人。虽然她和同事人整天泡在社区里,但对独居老人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也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处理。
2024年,重庆建成了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超大城市应用和治理中心。每个社区工作者的智能手机里都多了一个APP,通过APP既可以接收下发工作任务,又可以上报居民反映的问题,还可以对辖区的化粪池、燃气管网等风险点进行监测。让她对所服务几百户居民情况了如指掌,更能和其他部门协同处理问题。
陈莉回忆,去年3月一天早上,她的手机APP突然响起提示,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发来了红色工单,山水锦园小区69岁的独居老人周爷爷手环监测心律骤降到每分钟40次。5分钟后,她和社区医生救护人员赶到了周爷爷家,与此同时,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给交巡警指挥中心发送了信息,在警车的护送下,原本20分钟的路程,救护车只用了9分钟就抵达医院。经过抢救,突发心梗的周爷爷化险为夷。
“数字重庆的建设,不仅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也给我们重庆人增加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陈莉感慨。
徐龙与陈莉的故事也让穆罕默杜·阿卡姆·穆罕默杜·伊利亚斯颇为感动,“即使是在非常普通的岗位工作,他们也可以将为人民服务做到极致,让我感到很受鼓舞。”
旧厂房蜕变为“网红打卡地”
为上个世纪50年代斑驳的老墙穿上玻璃外套,用钢结构托起旧砖瓦,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也经历了一场蜕变。
民主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占地38万平米,有近万居民,是重庆建设厂的家属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区的房子破败了,道路坑坑洼洼,曾经的泄洪渠变成了臭水沟。
2021年,重庆纳入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民主村是体量最大、综合性最强的项目之一,如何改造居民们各有想法,年轻人喊着拆,老居民要求留。
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介绍,正如民主村“得名于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村发起四方议事会,社区大小事社区党委牵头,居民、商业、物业、社区单位几方代表坐下来一起商量,有问题一起解决。
民主二村五栋前的一段梯坎如何改,就曾经历广泛的意见征集。有人说,梯坎能不能多几阶,也有人说,出口的方向得改,万一老人病了,救护车能少绕几步路。最终,梯坎的坡度和方向完全按照居民的建议调整。
伍成莉调研发现,民主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2400多人,1/3是空巢老人,做饭难是老人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有老人在议事会说,“每天为了一日三餐发愁,做一顿吃一天”。为解决这一难题,社区选择了中心广场旁的便捷地段,找商户谈合作联办,三个月后社区食堂建成,15元20个菜品自助选,社区还为腿脚不便的老人安排了党员和志愿者送餐上门。
“留住记忆,并非抗拒潮流。”伍成莉介绍,现在老红砖房旁开了咖啡店,黄桷树下也设立了创意集市信通配资,老人们在这里能找到儿时的记忆,年轻人也来体验时尚与怀旧的交融。民主村也成了重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宝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